新闻动态
华野第4纵队:重机枪不够,胜仗来凑!
于解放战争伊始,我军赢得了闻名的“苏中七战七胜”,共毙伤俘敌53000多人。
彼时,华中野战军拥有两大核心战斗师,即第1师与第6师,大部分的战斗胜利均归功于这两支部队,尤其是第1师,其战功尤为显赫,累计歼灭敌军逾18000之众。
鉴于当时我军番号编制尚未统一,第1师之下设旅—团级单位,具体包括第1旅统辖3个团,以及第3旅同样统辖3个团,而第2旅则未在其中。
然而,我们了解到,师辖旅、旅辖团的架构并未持续太久,特别是在1947年初,当山东华中野战军整合为华东野战军时,便开始统一实施纵队编制。
以原先华中野战军第1师为架构,重组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,该纵队总兵力增至27400多人。
除了直接隶属于纵队的机关部门以及包含山炮营、警卫营、侦察营和教导团等单位外,该纵队还统辖着第10师、第11师与第12师;这三个师均采用三团编制,因此,第4纵队总计辖有9个步兵团的兵力。
第10师由原第1旅更名而来,第12师则是原第3旅的改称,至于第11师,它是在这一时期新成立的第2旅转变而成的。
在重新规划编制后,相应地,武器装备的调整也就势在必行。
鉴于华野第4纵队(前身队伍)在过去大半年的战役中屡获佳绩,诸如苏中七战七捷、鲁南战役及紧随其后的莱芜战役等,均大获全胜,并缴获了众多武器装备,故而彼时第4纵队的装备状况颇为可观。
谈及重机枪的配置,整个纵队共计装备了148挺。
国民党军的整编第七十四师,在其改编后处于实力巅峰之际,配备了177挺重机枪;然而,这些装备在后续战斗中逐渐折损,至孟良崮战役之际,其数量已显著减少。
此时,华野第4纵队依靠之前的战利品,已装备有超过140挺的重机枪。
接下来,我们将依据华野当时的编制规定及现实状况,探讨一下第4纵队重机枪的部署情况。
1947年3月,华野所呈报的装备规范里,针对重机枪的配置情况如下所述:
每营配置机炮连一个,装备重机枪四挺,迫击炮(即81/82毫米口径)两门或六零炮三门;每团则设有机枪连一个,配备重机枪六挺。
在那个时候,一个步兵团包含3个步兵营,若每个营的机炮连均装备4挺重机枪,那么3个步兵营合计所配备的重机枪数量便是12挺。
同时,步兵团直接指挥着一个机枪连,配备了6挺重型机枪,从而使得全团的重机枪总数达到18挺。
一个步兵师包含3个步兵团时,其所需配置的重机枪数量为54挺;相应地,一个纵队若包含3个步兵师,则需装备的重机枪总数达到162挺。
华野第四纵队当时实际配备的重机枪数量为148挺,虽尚未达到标准编制的要求,但差距已不甚大,且这一数字本身亦颇值得玩味。
鉴于当时的重机枪装备状况,4挺重机枪同样能够组成一个连级单位;若将团属重机枪连的编制也设定为4挺,则一个步兵团的重机枪总数将达到16挺。
如此算来,一个师所需重机枪数量为48挺,而一个纵队则需配备144挺重机枪。
当时,第4纵队麾下直接指挥着一个警卫营,该营实质上按步兵营标准配置,理论上应包括机炮连。因此,若为该营额外分配4挺重机枪,总数便恰为148挺。
此种装备数量既能充分满足全纵队各步兵营对重机枪的配备要求,同时也适用于步兵团级重机枪连,实现装备的标准化配置。
同时,那时的重机枪原本配置于营级单位,之所以上调至团级,主要是为了在战斗中能更有效地增强主攻方向的火力。
四挺重机枪尽管相较于六挺略显不足,但实际上已足够应对需求;譬如将它们增强至主攻营的阵线上,便能凑成八挺重机枪,这样的火力强度仍相当可观。甚至在与普通国民党军部队相比时,第4纵队的重机枪配备还要更为充裕一些。
